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讀書對于古人而言,就如一日三餐,是不可或缺的,但這種傳統美德卻未能得以延續,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喪失了這種讀書的自覺。
在我國國民對個人閱讀數量的評價中,只有1.2%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多,7.6%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比較多,50.7%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少或比較少,另有40.5%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量一般。
就個人總體閱讀情況而言,有21.2%的國民表示滿意(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有20.9%的國民表示不滿意(比較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另有57.9%的國民表示一般。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種全球普遍的現象,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聯合國對世界500強企業家讀書情況進行了一項調查,統計數據顯示:日本企業家一年讀書50本,而中國企業家一年讀書僅為0.5本,相差近百倍。
除了這種個例,還有一份普及度較廣的調查顯示:日本人均閱讀量40本、韓國11本、法國20本、以色列60本,而中國人均閱讀量僅為4.35本。
相關國家每年人均購書量的數據:以色列64本、俄羅斯55本、美國50本,而中國平均每人每年購書不足5本。
可見,確實是我們讀書太少了,如果以這樣的閱讀量去國外留學,那絕對會貽笑大方!
今日,小編就先為大家推薦幾本非常有價值的外國小說。
1、追風箏的人
這本書也許很多人都讀過,因為在初中時期就被列入了必讀書目。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后,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成年后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
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后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該如何抉擇?
2、殺死一只知更鳥
成長總是個讓人煩惱的命題,這本書就是從這個角度切入,述說成長過程中的愛與真知。
成長有時會很緩慢,如小溪般唱著叮咚的歌曲趟過,有時卻又如此突如其來,似雷雨般震耳欲聾……
三個孩子因為小鎮上的幾樁冤案經歷了猝不及防的成長——痛苦與迷惑、悲傷與憤怒、溫情與感動。
3、一個人的朝圣
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哈羅德·弗萊,六十歲,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跟隔閡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國的鄉間,生活平靜,夫妻疏離,日復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癥,寫信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送信途中,他不禁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后,他從英國最西南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
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4、小王子
這本書是從一個理想主義孩子般的視角來看待人類生活。
作者在撒哈拉沙漠墜機,遇上了從遙遠的小星球來的小王子,從小王子有意無意的透露中,他逐漸知道了小王子的經歷:小王子在自己的小星球上與驕傲的玫瑰花鬧別扭之后,動身四處游歷,他在不同星球遇到了不同的事物。
其思想可用故事中狐貍的話來表示:“真正重要的事物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5、解憂雜貨店
這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代表作之一。
僻靜的街道旁有一家雜貨店,只要寫下煩惱投進店前卷簾門的投信口,第二天就會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
1、因男友身患絕癥,年輕女孩靜子在愛情與夢想間徘徊;
2、克郎為了音樂夢想離家漂泊,卻在現實中寸步難行;
3、少年浩介面臨家庭巨變,掙扎在親情與未來的迷茫中……
他們將困惑寫成信投進雜貨店,奇妙的事情隨即不斷發生。生命中的一次偶然交會,將如何演繹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