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2日,全球化智庫(CCG)與ETS中國舉辦“國際人才培養與發展論壇”,邀請資深政策制定者、駐華外交官、國際組織代表、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袖等,圍繞國際人才培養與發展相關議題展開深入研討。論壇上發布全球化智庫(CCG)課題組研究撰寫的《中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白皮書2023》報告。
人才是民族振興的第一資源,國際化人才在企業走出去、“一帶一路”建設、全球化發展以及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探討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工作十分必要?!吨袊鴩H化人才培養白皮書》系列是CCG在國際化人才研究領域的又一次開拓性嘗試,旨在為中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發展狀況提供更多實證依據,為推動國際化人才培養建言獻策。
報告聚焦國際化人才的“國際溝通素養”,基于文獻研究及對專家學者和青年代表的訪談,提出了國際溝通素養框架。該框架由情感內核(國家認同和全球關懷)、認知基礎(外語知識與技能、世界知識與全球議題、專業知識與技能、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行為要素(深度理解和有效表達)三個層次組成,體現了國際溝通素養內在的豐富性。
為進一步了解中國國際化人才的國際溝通素養發展情況,CCG研究團隊選用ETS旗下托福和GRE兩大標準化英語測試成績作為衡量參考指標,經分析發現,中國考生托??荚嚦煽兊钠骄蹬c十余年前相比有了較大提升,中國考生深度理解相關指標接近或超過全球平均水平,有效表達相關指標與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同時,報告結合相關文獻和專家訪談,對國際溝通素養培養的發展方向進行了總結,就加強中國國際化人才培養提出了相關建議。
以下是報告核心發現:
一、構建了國際化人才的國際溝通素養框架,包括情感內核、認知基礎、行為要素三個層次
情感內核是國際溝通素養的基礎與前提,包括國家認同、全球關懷兩個重要元素。認知基礎是連接情感內核和行為要素的橋梁,包括外語知識與技能、世界知識與全球議題、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行為要素是情感內核和認知基礎的外顯方式,可促進情感內核和認知基礎的形成,包括深度理解和有效表達兩種形式。
圖1:國際化人才國際溝通素養框架
二、以外語知識與技能為代表的中國國際溝通素養培養取得較為顯著的成績
全球化智庫(CCG)研究發布的《中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白皮書(2023)》指出,目前中國的國際溝通素養培養已貫穿初、中、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體系全過程,并從英語教育領域拓展融入不同的學科教育領域。在基礎教育階段,國際學校不斷發展,截至2020年10月,全國正常運營、采用國際課程、實行雙語教學的各類全日制國際學校共計1399所。在高等教育階段,越來越多高校創造國際化校園環境,提升國際化水平,例如,QS排名100中國大陸高校中,國際學生占比為14.5%-18.7%、外籍教研人員占比16.6%-37.2%,而且近幾年四六級考試的全國報考人數每年都接近2000萬。從國際標準化測試情況來看,自2009年起,中國已成為全球托??忌藬底疃嗟膰?。從ETS每年發布的《全球托??忌煽儓蟾妗穪砜?,過去十余年,中國考生的托??荚嚦煽冿@著提升,平均成績由2010年的77分提高到2021年的87分,逐步接近全球考生的平均分值(88分);托福成績100分以上的考生人數占全球考生人數的比例較2009年增長了三倍。
圖2 2010年至2021年全球和中國考生托??偝煽兤骄?/span>
注:2011年和2012年全球托??忌骄煽儾豢捎?。
資料來源:根據2010年至2021年《全球托福成績報告》整理而得。
三、出國留學是提高國際溝通素養、培養國際化人才的不可或缺的環節
報告指出,國際溝通素養培養需要將學生置于真實的國際交流情境,幫助其獲得立體的感知和鍛煉的機會。中國改革開放45年來,出國留學已成為國際化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環節。在持續增長的留學需求推動下,國人對于國際溝通素養越來越重視,學習外語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根據報告,目前,中國同181個建交國開展了教育合作與交流;與5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為中國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出國留學機會。2000-2019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持續攀升,2019年,中國當年出國留學人數達70.35萬人,約為2000年時的18倍。即使在受疫情影響,根據UNESCO的數據,2021年中國大陸有108.8萬人在境外高等教育機構就讀。除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等傳統留學目的國之外,德國、法國、意大利、愛爾蘭等歐洲國家以及馬來西亞、泰國等東盟國家也成為重要目的地。自2008年以來,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美國第一大國際學生來源國。2022美國門戶開放報告(Open Doors 2022)顯示,中國留學生人數仍然位居美國國際留學生人數榜首,約為29萬人,占美國高等院校國際學生的30.6%。
圖3 中國出國留學人員數量變化(2000-2021年)
資料來源:根據教育部等公開數據整理,2020、2021年數據來自第二十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相關領導講話。
表1 2021年中國海外留學生前20大目的地
注:UNESCO數據庫中未統計中國赴日本留學人數。
資料來源:UNESCO. Global Flow of Tertiary-Level Students [DB/OL].
四、中國國際溝通素養培養初步形成東部發達地區引領的漸進式發展模式
報告指出,中國東部發達省市國際化程度相對較高,國際化文化更豐富,具有更開放、多元的氛圍,國際學校等國際化教育資源更豐富,對國際溝通素養的重視程度高,其國際溝通素養高于其他地區。從“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的歷年十強榜單中可以看到,東部發達城市一直占據8個席位。從國際學校數量來看,東部省市也處于領先地位。2019年廣東國際學校數量(188所)居全國第一,江蘇、北京、上海的國際學校數量均超過100所。中國托??忌藬岛统煽兎植家渤尸F了明顯的區域差異,托福平均成績省間差異達到15分。
五、中國考生國際溝通素養中的“深度理解”相關指標接近或超過全球平均水平,“有效表達”相關指標與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
《中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白皮書(2023)》指出,國際溝通素養主要包括“深度理解”和“有效表達”兩方面的行為要素。報告以托??荚嚨摹奥犃?閱讀”以及GRE考試的“語文推理”作為深度理解水平的衡量指標,以托??荚嚨摹翱谡Z+寫作”以及GRE考試的“分析性寫作”為有效表達的衡量指標,分析中國國際化人才國際溝通素養的發展狀況。通過分析發現:
中國考生深度理解相關指標接近或超過全球平均水平。中國托??忌拈喿x理解平均得分超過全球平均值,聽力理解成績不斷提高并接近全球平均值。自2008年以來,中國考生的托福閱讀成績開始超越全球平均值,2021年中國考生閱讀成績(23分)高出全球平均值1分。中國考生托福聽力成績穩步提升,進一步縮小了與全球平均值的差距,2021年,中國考生的托福聽力成績(22分)與全球平均值(23分)的差距縮小至1分。同時,GRE中國考生的語文推理成績(152.3分)于2020年超過了全球平均值(151.4分)。
中國考生有效表達相關指標與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2008年至2021年間,中國考生的托福寫作成績與全球平均值的差距逐步減小,并于2021年達到全球平均分值。中國考生的托??谡Z成績與全球平均值差距不斷縮小,至2021年,兩者分差為1分。同時,GRE中國考生的分析性寫作成績與全球平均值的差距逐漸縮小。2011-2012學年,中國考生分析性寫作得分與全球得分相比低0.6分,隨后六年穩定保持約0.5分的差距,2020年,中國考生分析性寫作得分(3.3分)與全球考生平均值的差距縮小至0.3分。
六、在復雜國際形勢下各界需共同發力進一步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生態體系
報告就進一步促進中國國際化人才培養提出建議:出國留學依然是人們提升國際溝通素養、成為國際化人才的主要渠道,國際學生在促進經濟發展和國際人文交流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應繼續加強與美國、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以及“一帶一路”伙伴國家保持穩定的教育交流合作關系,持續鼓勵中國學生到這些國家留學,也歡迎相應國家的優秀學生來華留學,加大中國國際化人才培養力度。同時,從促進國家發展、提升國民素養、推動企業全球化、促進技術發展等不同角度來看,外語既是國際化人才成長之“路”,也是中國發展之“橋”,應保持外語在教育中的地位,加強重點領域職業教育體系的外語培養力度。還需構建兼具批判性和多元性的國際溝通素養評價體系,以全面、深入地測評國際溝通素養,提升國際化人才“有效表達”能力。
此外,報告還提出通過豐富長短期留學項目形式、進一步創造國際化的校園環境、提升課外交流項目的國際性和真實性、提升國際交流的信息技術支持水平等方面創新國際交流形式,多角度拓展國際溝通的觸角。
報告指出,國際化人才培養需要政產學各界共同發力,充分發揮政府、學校、企業等多元主體作用,進一步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生態體系。同時,針對國際素養培養區域不均衡等問題,鼓勵企業、社會組織等民間機構在欠發達的中西部或東部三四線城市根據地方特色引入國際溝通素養培養資源。(以上內容摘自全球化智庫CCG官方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