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g有話說
Hello大家好,我是在英國“雞娃”的Ching
又和大家見面啦
相信對大多數的家長朋友們來說
想要培養出“別人家的孩子”
就看是否擁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二課堂,良好的教育方式是引導孩子品格形成的關鍵因素。英國人普遍認為,孩子要形成獨立自主的人格,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會成為孩子形成獨立性格的最大障礙。
孩子在未來想要適應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須從小就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那么國外家庭教育觀念具體是怎樣的呢?
在國外大部分家長的觀念中,孩子一定要擁有的品質其實是勇氣,一個人有勇氣、有自信,那么做事情成功的幾率往往會幾何上升!現代的英國人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勇敢和堅韌的性格,他們深知勇氣是一個人主動進取的動力。英國父母常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探險,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就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為今后的人生做好人格方面的準備。
英國的家長認為,對孩子的嬌寵于孩子十分有害,所以家庭教育中特別注重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會放手讓孩子嘗試去做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如自己穿脫衣褲、自己整理房間等為自我服務的事情。
孩子們在有獨立意識之后,在與人討論、發表看法時,就可以自己去領悟和判斷對錯與是非。
其次,在倫理道德方面,國外講究言傳身教、實踐先行。
國外很多家長有一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通過教導實現的”。其中,英國中小學道德教育里有很好的體現,孩子們從來不被要求死記硬背道德準則。但是,會要求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以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
英國中小學校里的道德教育也不叫道德教育,而稱「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社會化過程」。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個: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目的是讓孩子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份子。
英國的社會道德教育,還有一點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從小教育小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同時注意不要妨礙或要求他人。這其實就是公德與私德的分水嶺,也有人稱為“對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我國孔子有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其實有很相似但也許更為積極的說法: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就要照這樣對待別人。這種換位思考的思維方式已經滲透在英國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在國外的家庭教育觀念中,參與感是很重要的。在孩子參與的各類比賽中,家長們會陪伴孩子一起參加。
“給孩子失敗的機會” 是很多英國家長共同的觀念,在孩子做某件事失敗的時候,英國人的觀念不是索性不讓孩子去做或家長干脆包辦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機會。在國外的教育理念中,并不是教孩子們去學我們老子、莊子的超脫,淡泊輸贏結果。相反,在英國學校里,“輸贏”二字總被掛在嘴上,因為各種比賽名目繁多,充滿孩子們的學校生活。
但正因為比賽多,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領略到比賽所要傳達的信息:你會贏,但不會每次都是你贏,每個人都有贏的時候,也有輸的時候,真正要緊的是享受參與的過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少移居英國的中國移民感觸最深的是,英國人對人生的選擇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使這事兒不合潮流、也不時髦,但喜歡就會去做。
Ching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