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大結局,王漫妮選擇了出國留學。有人羨慕她絢麗突圍的勇氣,也有人感嘆,現實生活哪有這種不顧一切的浪漫。
但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比王漫妮更王漫妮。
Julie是一個2歲孩子的媽媽,也是一名在職公務員。工作穩定,生活幸福,Julie有著令大部分年輕媽媽羨慕的生活。和其他人不太一樣的地方是,三十而立的Julie,剛剛決定去留學。
“ 你都三十歲了,為什么還要去留學?”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十幾二十歲才是留學的年紀。二十歲意味著一切皆有可能,不怕犯錯,不怕試錯,因為還有大好的時光可以揮霍;但三十歲已經是一個應該安定下來的年紀了。三十歲的關鍵詞,永遠圍繞著工資、結婚和生娃。
為什么要去留學,這個問題Julie也問過自己許多次。公務員的工作確實輕松穩定,但這并不是Julie想要的。相較于文書工作,她更渴望能夠入職外企,與各種客戶溝通交流。眼看著一些大學同學憑借著海歸經歷順利進入名企,她不是不羨慕的。 對于Julie來說,留學是一直以來的夙愿,更是改變現狀的契機。
“ 三十歲學英語,我只怕不夠盡力”
懷著這樣的想法,Julie開始了她在施強的英語學習。 對于一個全職工作,同時還要帶孩子的年輕媽媽來說,絕大部分的時間都不是自己的。Julie所有的課程都安排在周末和晚上。下班匆匆吃一口飯,她打開電腦開始當天的課程。
知道Julie的情況,老師往往已經提前等在線上。這堂課的每一分鐘對師生來說都非常珍貴,他們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交流更多的東西。大量的練習被安排在課堂后,等Julie哄完孩子睡覺,她才能開始復習自己所學的內容,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以及自己給自己安排的加練。每個晚上,她都會放著英語聽力直到入睡。
對于一個已經脫離英語好幾年的成年人來說,想要重拾之前的基礎往往需要花上幾倍的力氣。尤其是單詞量的嚴重縮水,讓Julie的英語學習舉步維艱。為了盡快跟上學習進度,她利用上下班和午休的碎片時間埋頭背單詞。憑借著高度自律,幾乎每天都能背完一個list。從詞匯測試不及格到基本沒有單詞問題,Julie只用了短短一個月。
周末上課時間相對充裕。Julie會將她整理的、這周遇到的問題告訴老師,詢問建議,或者單純地和老師們聊聊出國的經歷和感受。
雅思復考后,Julie第一時間報名考試,并且取得了從0基礎到首考6分的巨大突破,而此時她才只上過40堂雅思課。這次的成功經驗也讓Julie對之后的學習充滿了信心?!白詮目忌瞎珓諉T就沒這么拼過了”,對于雅思學習,Julie有很多感慨。
對三十歲的Julie來說,學習一件新的事,永遠沒有太晚。二十歲的開始,是青春無畏;而三十歲的開始,是奮起直追。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出國留學的想法,也不是每個人都想改變現在的生活,但每個人都應該在三十歲給自己一些新的可能。學習一門外語、參加專業進修、開始健身......我們的生活才剛剛進入最豐富、最多姿多彩的階段,最好的人生都才剛剛開始。
“ 我想成為孩子的榜樣”
作為一個2歲孩子的媽媽,Julie經常是一邊帶娃,一邊學習。她說,其實帶娃也是一種學習。2歲剛好是英語啟蒙中磨耳朵的階段。Julie學習時就把孩子放在一邊,給孩子放上各種英文兒歌和繪本故事,她在另一邊做自己的練習。Julie也把給孩子講英語故事當做訓練自己口語表達的一種方法。“不想讓孩子一開始就掉進錯誤發音的坑里,我只能讓自己做得更好”,她這樣激勵自己,“等孩子再大一點的時候,我就把這段經歷慢慢講給她聽”。
著名詩人紀伯倫說過: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是照見你真實模樣的鏡子。父母是什么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從幼兒時期開始,我們的一言一行就像一本無字的教科書,孩子一點點地翻閱,也在一點點地學習。
很多家長會錯誤地將“給孩子創造好的學習條件”等同于“送孩子上補習班”,抱怨孩子“不喜歡學習”、“做作業總是拖拖拉拉”、“整天手機不離手”......
但捫心自問,當孩子不想看書的時候,我們是否有陪他/她一起閱讀?當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我們是否也在旁邊“機不離手”?在孩子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我們是否做了好的表率?營造一個學習型的家庭氛圍,不僅僅意味著給孩子提供最好的學習資源,更重要的是家長能夠和孩子共同成長。
培養孩子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培養自己。
三十歲,人生邁入一個新的階段。我們的人生角色也在不斷過渡和變化中。正如《乘風破浪的姐姐》開篇所說的那樣:
三十而勵,在時光的洗練,時代的鏗鏘中,我們不斷更新對世界對生命提問的能力;三十而立,我們從每一寓言里辨認自己,也認識他人的內心,他人的真理;三十而驪,驪色駿馬,飛云踏海,我們關心成功,也關心失敗,更關心每個人要面對的那座山,努力與翻越,不餒與堅信。
三十歲的年輕媽媽,應該有更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