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的出現掀起了全民擺攤的浪潮,學校、老師、家長和孩子們紛紛加入擺地攤的大軍。并由此產生了教育中的一個新概念“地攤教育”。所謂地攤教育,即讓孩子參與擺地攤的實踐活動,并從中獲得知識拓展和能力鍛煉的過程。
其實在國外,“地攤教育”早已有之。
芬蘭教育體系中有一門“家庭經濟課”,孩子們會把手工制作的木工產品拿到集市上擺攤售賣;美國小學教育中,擺攤“賣檸檬水”是一項非常受歡迎的實踐活動,甚至有孩子將其做成了價值千萬的品牌;每年春秋兩季,德國幼兒園和小學都會組織一些兒童跳蚤市場,鍛煉孩子們獨立擺攤的能力。
為什么西方教育如此重視“擺地攤”?
幾年前,泰國有一個教育公益廣告在國內刷屏。擺攤賣水果的女店主沒有接受過教育,但在售賣菠蘿棒冰的過程中,生活給了女兒最好的教育。
地攤教育本質是一種實踐教育,它能夠讓孩子學到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讓孩子擁有立身社會的基本能力。
金錢意識與財商啟蒙
教育家默克爾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钡財傠m小,但包含了商品買賣的整個流程,同時擔任買家和賣家的角色,會讓孩子對金錢的價值和流通有一個更深刻和明確的認識。
鍛煉抗挫折能力
我們擁抱成功,也要學會接受失敗。并不是每次推銷都能取得好的結果,并不是每樣商品都能大受歡迎。教會孩子接受挫折,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并獲得再次嘗試的勇氣,是地攤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課。
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溝通是銷售中重要的一環。孩子想要將自己的商品售賣出去,不僅要了解商品的屬性、功用和價值,還需要了解不同顧客的不同需求,針對性地進行推薦,這是對孩子溝通能力的很大考驗。
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最好的放手,是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對于孩子來說,擺地攤就是一個遇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要自己做調研,還要學會對市場進行分析和判斷,從而不斷獲得成長。
在西方教育中,實踐教育和學術教育同樣重要,對于孩子實踐能力的鍛煉,貫穿整個教育過程。
在美國,社區服務是每個中小學生必須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目前,社區服務逐漸發展為服務性學習。通過系統的設計、規劃、督導、反思及評量達成學習目標,將社區服務制度化。
日本中小學從2000年開始開設“綜合性學習時間”,向學生提供課堂外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實踐中,從而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
英國國家課程標準關于綜合實踐課程的設計集中在社會研究和設計學習等方面。中小學社會研究主要圍繞公民形成,以及突出的政治、精神、道德、社會、文化問題展開。
除了多方面的能力培養,實踐教育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塑造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對社會事務的參與度。
作為西方高等教育的燈塔,哈佛大學的學生培養理念始終未離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在哈佛的一扇校門上寫著——“入學是為了學識的增長,畢業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和人民”。
哈佛教育學院教授Professor Haste在接受施強訪問時提到,教育的意義在于學生價值觀的建立、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當學生的社會參與感非常強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種內驅力,驅使學生去學習知識,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推薦閱讀:對話頂尖名校 | 哈佛教授談教育:我們如何培養學生)這也是哈佛大學能夠培養出無數頂尖科學家、改變世界的領導者和企業家的關鍵所在。
對于中國家長們來說,實踐教育還是相對比較陌生的領域。這次地攤教育的火熱是一個前哨,也是一個契機,它為我們探索實踐教育形式,促進孩子的全方位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