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國民閨女黃多多又上熱搜了。
自律、優秀、多才多藝,相信了解過多多的家長,沒有一個不想知道黃磊的育兒經。其實除了從小的家庭教育,學校培養也是多多能夠成長為別人家孩子的重要因素——
她從小接受國際教育,7歲寫了自己的第一個全英文劇本,8歲完成了第一個英語翻譯作品,語言能力完全不輸母語者;愛好廣泛,在音樂、戲劇、體育方面都有涉獵,而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隨著國際教育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高知、高資產家庭將目光投向了海外名校。教育競爭也從清北之爭,延伸到爬藤之爭;教育理念從分數為王,轉變成個性化發展。
如何通過長期規劃幫助孩子在名校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最直接的方式當然是讓孩子進入海外中學,提前接受西式教育,通過地緣優勢乃至身份優勢在升學競爭中搶占先機。但對于不適應低齡留學的學生,入讀國際學校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縱觀近幾年的錄取數據,可以看到海外名校在錄取學生時一種明顯的傾向性——海外高中錄取率遠高于中國大陸,國際學校&公立學校國際部錄取率遠高于普通高中,每年藤校名額也基本被美高和國際學校瓜分。
2020中國學生藤校錄取數據
數據來源自網絡,侵刪
為什么海外名校格外偏愛有國際背景的學生?
歸根結底,國際學校是西式教育本土化的產物。在教學理念、課程設置、學生培養等方面都更接近海外教育,也更契合海外高校的招生要求。
國際化的課程設置
國際學校的課程設置一般有3種類型:引進海外課程,如A-level、AP課程;授權國際課程,如IB課程;自主研發的國際化課程。相較于國內的應試課程,國際學校課程類似于海外中學,能夠更好地銜接海外本科,在全球認可度上也明顯更勝一籌。
雙語學習環境
相較于普通公立中學學生,國際學校學生的另一個突出優勢是雙語學習環境。在有意的鍛煉下,部分學生甚至能達到母語者的語言能力。雖然沒有海外中學的全浸入式語言環境,但相較于普通中學學生,國際學校學生更容易適應海外院校的教學。
接近博雅教育的培養模式
在西方教學理念,尤其是頂尖的海外精英中學里,“世界”概念是至關重要的。國際學校也十分類似,它們培養的都是面向世界的學生。因此相較于傳授知識,學校更注重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問題探索和解決能力、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這種培養模式,也和海外名校對學生的要求不謀而合。
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國際教育為學生帶來了自由發展的空間。相較于體制內的學生,海外高中和國際學校學生有更多時間和條件去投入愛好、運動、社團、科研、社會活動等等課堂外的行程中去,并利用這些土壤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
“獨特性”是頂尖名校申請中最重要的標準之一,這是英美學生最大的優勢,恰恰也是中國學生最缺乏的。但這其實并不是學生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沒有鼓勵個性發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