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他在哈佛大學渡過7年留學時光,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他分享了自己的哈佛教育經歷。
那個“什么都不懂”的猶太女孩
成了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
我在哈佛大學讀了7年的研究生、博士,也曾經輔導過許多哈佛本科生,他們可能是最能代表美國精英青年的一群人。
1990年,在經濟系的本科畢業生撰寫論文時,我負責為他們解決計量經濟學技巧和電腦技術問題。那時,普通的學生平日里都是隨便套個T恤牛仔褲,而其中有個猶太女孩總穿著價格高昂的外套,背著名牌包,化了精致的妝容。此外,她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她什么都不懂”。
那個猶太女孩對基礎學科幾乎一無所知。但她特別敢提問,完全沒有怕被人鄙視的感覺。更“無厘頭”的是,她還敢于向別人提要求——當時的計算機數據都存儲在臉盆那么大的磁盤里,厚重的磁盤需要擱在磁盤機上操作,可她經常不動手,都是我們為她“賣力”。
每當看到實驗室里散落著一堆磁盤,旁邊擱著一個手袋,我們就知道“大小姐”來了……后來隨著人事變遷,我也就慢慢淡忘了她。
還有另外一個中國女孩,是我的親戚。她在中國上完高中后來到哈佛上學。她的學習成績并不突出,剛開始在國內讀高中時,數學還常常不及格。那么她有什么資格能入讀哈佛?
是她的思辨能力。她在國內最喜歡的課是政治課,時不時與政治、文史哲各科老師辯論。加上閱讀涉獵廣泛,有獨特的視角,令她輕松獲得了哈佛面試官的青睞, 而其他一些學風嚴謹的學校卻對她不感興趣。
這位親戚曾向我坦言,哈佛學生整體上和其他常青藤聯盟大學的學生有點不太一樣:哈佛生總是敢問敢說,不懂就問,想說就說。
我恍然大悟,這可能就是美國精英教育最具代表性的風格。
這種教育風格能夠與東方教育風格融匯嗎?
我最近負責清華大學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際學術項目,目標是培養國際上一批了解中國,對中國有感情的未來領導者。有近一半的學生來自美國。上了幾周的課之后,巨大的文化差異就顯現出來:那些非美國孩子抱怨連連,說美國學生提問太多,老師講課都變得斷斷續續。所以現在我把課程分為兩部分,前半段要求等我把觀點完整地講完,剩下的時間敞開來提問、辯論。算是中西教育的一種調和吧。
那么,那個猶太女孩后來怎么樣了呢?四五年前的一天,我突然在電視上看到她正在演講——而她的身份是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雪莉·桑德伯格!
雪莉·桑德伯格,十億級女富豪,被美國媒體譽為“硅谷最有影響力的女人”
說起來,我也是她的半個老師。如果20年前你問我,桑德伯格以后會不會有出息?我會斷然否定??墒聦嵞??她不僅是哈佛最優秀的畢業生之一,還是福布斯最有權勢的女性之一。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里,學生從小就被要求謹言慎行,問了“低級問題”就會感覺羞愧。而典型的美式教育卻注重培養領導型人才——領導者并不一定需要高深的專業背景,重要的是不懂就要敢于發問,敢于在眾人面前表達觀點,動員團隊里的各色人等認同自己,鼓舞大家努力前行。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林曉東教授曾做過一項調查,他請35位美國大學教授來談談他們教過的中國學生常會遇到哪些問題、建議他們應該提高哪些技能。
這些教授執教于美國各地不同類型的大學,所教授的課程涉及科學、人文、商科和工程等等,他們的回答可以比較全面地代表美國教授的普遍看法。
歸納這些教授們的答案,有三種技能是所有教授都提到的:良好的寫作能力;提出問題并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表達和溝通能力。
下面,我們對這三種能力進行更為詳盡的分析。
良好的寫作能力
“坦率來講,寫作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光中國學生覺得難,每一個學生都覺得難。”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Siegal教授這樣說。我完全贊同這一觀點。
但為什么中國學生覺得寫學術文章尤其難呢?西北大學經濟系的Voli教授的回答很給我們啟發:
“大多數中國學生學習都很勤奮刻苦,他們也很聽話。我布置的任何作業他們都會盡全力完成。然而,他們只是把我告訴他們的或者書上說的寫下來,他們太習慣于復述別人的觀點,卻不能說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是最大的問題——沒有自己的觀點。”
我問過許多中國學生為什么覺得寫作難。他們的回答如出一轍——“我們在本科的時候沒怎么寫過這樣的東西,老師也沒教過該如何寫學術的文章?!?/p>
從學生們交上來的論文來看,他們確實需要提高寫學術性論文的能力,好多學生要么無法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要么不知道如何佐證自己的看法??磥恚覀冇斜匾此家幌氯绾卧诖髮W階段繼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特別是寫學術性論文的能力。
是不是英語的能力限制了他們的寫作水平?我把這個問題提給很多教授。他們都說,英文水平確實會有所影響,但還有更重要的兩個因素:大量閱讀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在美國讀書的中國學生常常抱怨教授們布置的閱讀材料太多了。確實,在美國讀大學或者研究生,每周的閱讀量動輒就上百頁。一個歷史系的教授告訴我,每兩周讀一本厚厚的大部頭著作對她的學生來說是家常便飯,“要想寫得好,首先要多讀。一個讀過50本書的人肯定比只讀過2本的人寫得好?!?/p>
此外,不少美國教授指出,工作經驗和社會經歷的不足也導致了中國學生在寫文章的時候很難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其實,必要的社會實踐和經歷不僅是文學創作者不可或缺的條件,對學術寫作同樣也有很大的幫助。
提出問題并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
多位教授在問卷回答中指出,中國學生在課上需要更主動積極地參與,而不是被動地坐在那里聽。他們需要有質疑能力,需要問問自己哪些證據可以證明或者證偽其他人的觀點。
斯坦福大學心理系的Johnson教授說,“如果你的目標是創新,你的美國教授肯定愿意跟你一起合作或者協助你。但這需要你有尖銳的眼光去質疑已有的知識,而不是重復那些別人已經發現的理論?!?/p>
一位紐約大學的教授說,“中國學生很善于總結,但不善于批評、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觀點?!薄 ?/p>
為什么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我們如此重要?這是因為提問讓我們可以把閱讀從靜態的、單向的看變為動態的、雙向的交流,是一個深度理解的過程。
提出問題的過程,讓我們可以思考所讀內容的表達是否清楚明白,是否符合邏輯,是否還有其他更為恰當的傳遞信息的方法。也就是說,簡單的記錄和抄寫只能是膚淺的理解,而提問或者批評指摘才能帶來深入的思考。
提出問題,除了對理解學術文章大有裨益,對于社會性交流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提問可以幫助交談雙方發現共識所在,這在協作或者團隊性合作中尤其重要;其次,提問有利于控制話題的走向,可以把話題轉移到自己擅長的方向上來,實現了成功的話題轉移還擔心自己無話可說嗎?
事實證明,許多中國學生覺得參與課堂討論很難,就是與他們不會問問題有關。
良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
亞利桑那大學的Levin教授在答卷中抱怨:“不論我怎么鼓勵我的中國學生,他們就是不說話!在我的課上,最安靜的一群人肯定是中國學生。他們不說話,我無法確定他們是否聽懂了我講的內容。”
伯克利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Gomez反饋說:“我的中國學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后才找我溝通。其實,他們應該早點來跟我討論一下怎樣才能得高分。他們似乎很少在課外與教授們接觸,他們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機會更好地進行溝通啊?!薄 ?/p>
我問過許多中國學生為什么他們在課堂上這么安靜。他們的觀點不外乎以下幾種:
▍ 在沒想清楚前就說出自己的看法是淺薄的表現;
▍ 從小父母老師告誡我: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再講出來;
▍ 當我發現我的答案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我不好意思說出來。
說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幫助你理清思路、加深理解,并幫助你迸發新的想法。我曾經這樣鼓勵班里的學生表達他們的想法:
“發言的時候,沒有人指望你說出一個盡善盡美、毫無瑕疵的觀點和看法,何必擔心呢?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就是最好的頭腦風暴嗎?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說出自己的看法,那會極大地豐富每個人的視野和頭腦,這不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機會嗎?”
我建議那些不善于參與課堂討論的中國學生先嘗試跟自己的教授多交流,告訴他們自己有什么困惑,或者把在課堂上沒有機會說的話都說出來。這樣的一對一交流會大大增加你的自信,并轉化成參與課堂討論的動力。
這三種能力對于培養有創造性、有適應性的學生尤其重要。在教育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我們必須反思是否為培養全球化的人才做好了準備,中國的教育界也需要進一步反省并思考。
本文作者李稻葵,版權歸原作者及媒體所有。
施強國際“DSC名校筑夢中心(高端留學項目)”,由哈佛學者領銜,專注全球TOP名校申請。通過“背景提升+全方位培訓+名校申請”三位一體綜合規劃,全面激發學生潛能。撥打高端定制熱線:400-018-0008,開啟高端留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