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又到了歐洲一年中最好的時節,氣候舒適,白晝時間長,且不是暑期旅游旺季,去歐洲大陸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或者度過一個長周末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本期的Ching在英國就帶大家放松一下身心,給大家介紹一個長周末的好去處,法國的圣米歇爾山(Le Mont St Michel)。
圣米歇爾山的南面
第一次看到圣米歇爾山是在學生時代英國同學的桌面上,我問她這是什么地方,她說這是法國的圣米歇爾山,它位于諾曼底海岸的盡頭,距離巴黎以西差不多有350公里。最合適的線路或許是從英國樸茨茅斯(Portsmouth)出發,輪渡穿越英吉利海峽然后從卡恩(Caen)乘坐公共交通。
輪渡路線圖
圣米歇爾山雖然叫山,但它其實也是一個成圓錐形的小島,由聳立的花崗巖構成。同時它還是一座城堡,更是天主教除了梵蒂岡以外的宗教級別較高的圣地,差不多和佛教里我們浙江的普陀山平級。
山下的入口:游客只能步行或者乘坐免費的公交車到達
整個小島海拔88米,經常被大片沙岸包圍,僅漲潮時才成為島。諾曼底海岸在此處的圣馬洛海灣漲潮迅猛,潮汐之間的差額超過15米,每逢傍晚,大西洋的潮水有如萬馬奔騰般撲過來,將山邊的流沙淹沒,圣山頓時變成汪洋,蔚為奇觀。
落潮時,小島被泥沙包圍(空中俯瞰)
西元708年,附近Avranches小鎮的主教,夢到上帝的天使長米歇爾出現,命令他到海島的山頂去修建教堂。主教沒有當一回事,不久又夢到天使長來找他,夢中還拿劍敲了他的頭。主教醒來,往頭上一摸,居然真的在頭骨上出現一個洞。這下可好,主教馬上派人在島上的最高處修建一座修道院,奉獻給天使長米歇爾。顯圣的事跡馬上流傳開來,這里就成為了朝圣中心,連小島也改名為圣米歇爾山。
圣米歇爾山的夜景
到了第9世紀,北歐的維京海盜順著海岸線南下,時常侵擾諾曼底半島的居民,圣米歇爾山由于地形易守難攻,便成為了當時附近農民漁民的避難所,并且沿著山勢,開始修筑城墻,城墻之內,逐漸形成了一個小鎮。小鎮的布局很有意思,順著山勢從山頂往下分別居住著修道院的神職人員(Monk)、富農(山的中部)和貧農(山的底部),體現了當時的社會階層屬性。
從山下往山頂教堂眺望
到了1066年,諾曼底公爵又稱征服者威廉,率領大軍橫渡英吉利海峽,靠武力征服了英格蘭并且在倫敦加冕成英格蘭國王。由于圣米歇爾山所在的諾曼底本來就是威廉的封地,所以諾曼底和英格蘭就成了一個國家的領土,這種跨越海峽的地理邊界最終導致了英格蘭和法蘭西為爭奪土地而展開了長達100年的戰爭,史稱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
中世紀油畫:英法百年戰爭
在百年戰爭開始前的13世紀初,法蘭西卡佩王朝的腓力二世·奧古斯都(法語:Philippe II Auguste)其實就已經收復了諾曼底。法國人攻下城堡之后,也幾乎摧毀了山上原來所有的建筑物。戰后法國國王撥巨資重新修建了這個天主教的圣地,并在原有的羅曼式建筑之外加蓋了哥德式建筑,使這里成為諾曼底境內最具規模的宗教建筑群,朝圣人數更盛以往。此后英國人在百年戰爭期間的1423年和1433年二次攻打圣米歇爾山都沒有成功。英法百年戰爭結束以后,這里才逐漸穩定下來,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規模。
今天山下入口處的法國國旗
到了近代19世紀,法國政府開始投入大筆經費進行為期百年的大規模復修工程,原先漲潮就無法通行的道路,被一條3.5公里長的海堤取代,從此,來到圣米歇爾山便不再需要涉水而行。
19世紀以前涉水而行的朝圣者
今天海堤在山下的入口是最好的攝影地點之一
今天的圣米歇爾山是法國除了巴黎以外接待游客最多的景點,山上游人如織,連海鷹都來湊熱鬧。
Ching有話說
在英國讀書的小伙伴們也許知道,不僅法國有圣米歇爾山,其實英國的康沃爾郡也有一個圣米歇爾山,兩者還是姐妹關系,不知大家更喜歡哪個呢?
英國的圣米歇爾山
法國的圣米歇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