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最熱門的話題應該就是法國巴黎圣母院的失火事件,大火在熊熊燃燒了4個小時之后,終于被消防人員撲滅,雖然教堂尖頂和屋頂付之一炬,但好在主體結構幸免于難。
說起巴黎圣母院,可能很多人并不太了解,僅僅只知道她的大名和那本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本期的“Ching在英國”,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巴黎圣母院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前世
巴黎圣母院,正式名稱為巴黎圣母主教座堂(Cathedrale Notre-Dame de Paris),其法文原名中的“Notre-Dame”,英語翻譯為“Our Lady”,中文翻譯為“我們的女士”,指的就是圣母瑪利亞。這個稱謂廣泛使用于西方國家的各式語言中,也和法國大文豪雨果的著名小說《巴黎圣母院》同名。
位于西側的教堂正立面
今天我們看到的圣母院其主體結構建造于公元1163年至1345年,差不多花了200年的時間。如果把這2個年份和我們的朝代對比一下,那么圣母院開工的1163年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趙眘即位的第二年(隆興元年),而圣母院竣工的1345年則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惠宗至正五年,這一年18歲的朱元璋還在做乞丐。
位于東側的教堂尾部
巴黎圣母院的修建是歐洲建筑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數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頂、粗矮的柱子、厚實的墻壁、陰暗的空間,使人感到壓抑。巴黎圣母院沖破了舊的束縛,創造一種全新的輕巧的骨架結構,這種結構使拱頂變輕,空間升高,光線充足。這種獨特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迅速就在法國和歐洲其他地區傳播開來。
位于南側的教堂立面,可見玫瑰花窗、飛扶壁和這次焚毀的鉛屋頂和倒塌的塔尖
這次火災只燒毀了屋頂的木結構房梁和鉛制屋頂,這得益于800年前法國工匠們的巧妙構思,教堂采用的雙拱頂結構使得位于屋頂下部的石制拱頂在火災的時候起到了很好的隔熱作用,從而對位于拱頂下部的教堂空間起到了保護作用。這次被燒毀的房梁曾是圣母院建筑最為驕傲的一部份,被法國人稱為“森林”。之所以這樣稱謂是因為這些木質房梁是13世紀修圣母院時用當時3000棵平均樹齡在500年左右的橡木制成的。也就是說這些在我們唐朝的時候就種上的橡木到了我們元朝的時候被砍伐,這次付之一炬實在可惜。
這次被燒毀的房梁,每一個都是12世紀被砍伐的橡樹
今生
巴黎圣母院的今生故事很多,大概這次火災發生之前最著名的事件就是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一世在此加冕。著名的油畫《拿破侖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禮》就反映了這次加冕儀式的盛況。據說拿破侖是從教皇手上拿過皇冠自己給自己加冕的,然后拿破侖又自己給皇后約瑟芬加冕。
油畫《拿破侖一世加冕》
這幅油畫表現的就是拿破侖從教皇手中接過王冠,賜給皇后約瑟芬的畫面。這次自己登基稱帝的圣母院發生大火,不知道在榮軍院里面的拿破侖是否還能夠安睡好?
這次圣母院發生大火,法國的消防隊員們堪稱表現英勇。他們除了爭分奪秒滅火之外,也在圣母院屋頂被烈焰吞噬的時刻,沖進火場搶救文物,并組成運輸人鏈,將這些無價之寶送出。目前已知圣母院珍藏的耶穌茨冠和圣路易祭袍都被搶救出,二者是鎮院圣物,無可取代的珍品。此外,院內由8000條音管組成的18世紀管風琴、多張圣像、多幅壁畫等文物均被保存下來。圣母院內有南、北、西三扇13世紀的玫瑰花窗,這三扇花窗大體完好。還有,院內建于1989年的祭壇被倒塌的尖頂擊毀,但其余部分都保存了下來。
未來
圣母院發生火災的當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就表示要重建圣母院,并且希望在5年內就完成重建。很多歐洲的古建專家都認為,如果要使用傳統工藝修復,那么修復時間絕對長于五年。
火災后的圣母院中庭
首先是木材的來源問題。這次燒毀的1萬3千根橫梁,重新更換的話需要3000棵橡樹?,F在的法國國內根本沒有這種寬度的成片橡樹林,重建所需的那種非常高大的橡樹可能存在于北歐的波羅的海周邊區域,那里是今天大部分歐洲橡木的來源地。
波羅的海區域的橡樹
其次是石材問題。用于建造巴黎圣母院的石灰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石灰石。大教堂拱頂上方和周圍的空間需要重建,側墻需要重新加固。圣母院使用的石灰石最初源自于12世紀的諾曼底地區,而且石頭全部采用手工采石和組裝。
圣母院屋頂用諾曼底石灰石雕刻出來的精靈
還有那些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彩繪玻璃的復原也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因為火焰的高溫使得這些玻璃內部產生扭曲甚至發生碎裂。如何清潔這些玻璃,重新構造它們,填補缺失的空隙,然后再安裝回去也是個難題。
圣母院北面的玫瑰花窗在這次火災幸存了下來
和這些原材料相對應的還有缺乏石匠、木匠和屋頂工。專家估計按照原樣修復的話至少要聘請100個石匠學徒,150個木匠學徒,200個屋頂工學徒。不過我覺得人工倒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歐洲至今都保持著手工制作的傳統,所以一定能利用這次重建的機會招募一批本事過硬的匠人。
歐洲的石雕工匠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建筑專家都贊成按原樣修復,一些專家就認為,每個時代的建筑都有各自的特色,正好可以利用這次重建的機會賦予圣母院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氣息和烙印。有專家就建議把尖塔的木質屋頂結構以及表層覆蓋的鉛粉用金屬和甲烷替代,因為這些材料永遠也不會燃燒,何況現代材料有一個明顯的優勢——輕巧,反正木質屋頂結構很少有人看見。傳統工藝還是現代手段,兩者必須做出選擇。
Ching有話說
作為歐洲最著名的歷史建筑景觀,每年接待超過1000萬游客,巴黎圣母院為何會沒錢?事實上,由于法國歷史上一直都是天主教氛圍濃厚的國家,因此參觀巴黎圣母院是不需要門票的。這次火災的教訓想必會讓歐盟重新檢視各國古建保護的規章和措施,巴黎圣母院究竟何時才能重新開放給全世界游客參觀,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