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活中,接觸到的不僅是知識。身處陌生的國家,由歷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引發的文化沖擊,是每一個海外學子都會遇到并且必須面對的。
在國外你可能會遇到諸如這樣的問題:明明英語考試中拿了高分,卻沒有辦法理解老師時不時冒出的俚語;想要和外國小伙伴交談,卻總是找不到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上課時不再是舉手發言,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居然可以隨時站起來與老師爭論;小組討論的時候的那一句句“I agree with you,but……”等等。
這些情況的出現都是因為地域、歷史的差異帶來文化的不同,文化差異是我們在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的。
留學過程中勢必會面對不同文化帶來的沖擊,它們無處不在,語言、文化、愛好、飲食……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奔赴世界各國求學,除了傳統的英美之外,澳洲、北歐、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也成為了熱門留學地。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學子們都面臨著或大或小的文化沖擊。
美國作為一個國土遼闊的多元文化國家,也是留學最熱門國家之一。留學生們初到美國,往往會感嘆美國“文化熔爐”的稱號一點都不假。在校園,你可能會發現授課老師來自美國的不同區域,他們各有各的口音;在同一節課上,學生們會面對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identity的人:ABC(American Born Chinese)、CBC(Canada born Chinese)、日亞混血、美韓混血、亞洲歐洲非洲等。雖然大家都在用英文交流,但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完全不同。
“我到底可以學到什么?”“為什么思維方式/生活習慣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到底如何學會接納其他文化?”……留學生面對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有些很快能夠接受;有些則略微不適應,需要花一定時間慢慢接受這樣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帶來的沖擊并非是不好的,作為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環境,或許能夠讓你獲得更為寶貴的能力……
觀察那些接受過海外教育的全球精英人才,我們經常能發現他們身上具有一些很特別的特質:比如習慣各種文化混合、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批判思維和自己的主觀判斷能力等。這些能力也可以統稱為在留學期間培養的“文化包容力”。
什么是文化包容力?文化包容力是當人們在面對不同的文化碰撞時,依然可以接受和包容不同觀點、意見、風俗、價值標準等方面的能力,是當今中國青少年,樹立國際視野最需要提升的一種能力。
文化包容力的核心是尊重差異,推己及人,真正從心底接納“與我不同的未必就是錯的”這一觀念。在獨生子女居多的時代,多數孩子自我中心表現明顯,他們通常以自己的想法來推估別人,很少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
在面對不同文化沖擊的時候,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化包容力,讓自己在文化差異中獲得成長?
● 通過出國旅行、海外交流等形式,嘗試融入不同文化環境;
● 擴大交際范圍,與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朋友交流見解;
● 培養自尊自信的獨立人格,在面對不同聲音時能做到兼容并包。
只有到海外,才能真正感受到不同種族、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留學不光是學習知識的過程,更要開拓眼界,接觸全新的文化環境、適應不同國家文化習慣。
嘗試擴大交友范圍,面對差異,學會理解尊重他國文化與習慣。
對于文化沖擊,其實大多數同學在出國讀書之前,就已經做了相應的心理準備。留學既是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難得的了解不同文化的機會。懷著開放的心態,可以避免沖突,也可以更快融入環境。
在保證自己的權利不受侵犯的前提下,要學會理解、尊重并包容他國文化。留學生群體中經常會出現因為怕碰壁,而選擇將自己封閉在中國學生的圈子里的學生。這樣做的結果是既難以融入當地的環境,也會感到孤獨。其實只要積極一些,交流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在主動克服語言障礙,積極與當地人溝通的過程中,即使無法避免文化隔閡的存在,但是尊重和理解卻打開了交流的大門。
尊重他人,首先要做到堅信自己;自尊自信,兼容并包。
在這個東西方文化日益交流融合的時代,中國留學生肩負著把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的責任。無論你對文化的差異感受如何,要做到不隨波逐流,帶著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自信,去嘗試傾聽來自世界各處的不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