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家莊一位初二學生小雨(化名)利用暑假時間制作的一份長達95頁的PPT課件,在教育圈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這份PPT究竟說了什么?
在這份PPT上,小雨針對老師留的家庭作業太多、完不成就被打罵責罰等問題,用形象生動的表現手法,再現了師生“勢不兩立”的態度。其中,小雨共列舉了老師經常說的7句話,以及學生面對老師的這些話時所產生的5種心理活動。
例如老師常說的:
“又不寫作業,你別來上學了,收拾書包,馬上走人,快點!”
“不寫作業是吧?想造反啊你們?一人過來領幾板子,誰敢反抗?”
“這不都是為你們好?這點作業都寫不完,到了中考高考怎么辦?”
例如學生應對的心理活動:
“作業太多了,做不完沒辦法?!?br/>“老師留作業應考慮學生的感受?!?br/>“我就不寫了,你能把我怎么樣?”
這些話在各位讀者看來是不是有些眼熟?你們兒時或現在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課件顯示,一個初二學生第二學期的課外輔導練習冊共31本,總共3898頁。僅英語一門就有8本練習題,再加上老師留的其它作業,一些學生很難完成。于是,老師就用戒尺打學生的手,或罰學生抄寫5-10遍作業。
課件顯示,教師體罰、校園欺凌、家庭暴力,在一些校園和家庭極為普遍,其比重為:教師體罰占60%,校園欺凌占30%,家庭暴力占10%。其危害為:直接危害學生身體健康,進而加劇學生厭學心理,甚至增大同學間矛盾,出現兩極分化的偏差。
課件還用圖解的方式,剖析了一個孩子因考試成績不理想,受到家長一次次刺耳的批評,從而走向絕路的過程。
仔細閱讀這份PPT,你會發現PPT的內容思維縝密,各部分間銜接有層次,知識面廣,邏輯性強,生動形象,有些內容還用圖表、圖解、數據來展示。
很難相信,這是出自一個年僅初二的學生之手。
除了制作PPT,小雨在暑假還和同學克服重重困難,不辭辛苦地就中學生作業負擔問題,到三所中學進行問卷調查,希望能給教育部門提供減輕作業負擔的依據。
從這份PPT和小雨的社會實踐,我們不難看出小雨身上的閃光點:有主見,善于思辨,能夠獨立思考,動手能力強。
然而在國內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小雨這樣的孩子,卻不是家長和老師眼里的“好學生”。對于小雨制作PPT、搞問卷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他的老師和父母都持反對態度。班主任老師說,做PPT、社會調查,這是大學生的事,中學生目前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小雨的母親則認為小雨不務正業,責怪小雨的學習成績不夠理想。
中國的教育模式以訓導式為主,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教育是自上而下的,強調向統一標準看齊,強調教師權威和課堂紀律,注重培養學生勤奮刻苦、遵守紀律、準確性等。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難以提出反對意見,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分數”往往成為了決定一個人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
學習看分數,畢業看分數,升學看分數。為了獲得好看的分數,我們置身于題海,做大量的練習題,于是作業也越來越多。只有好看的分數,才能讓我們走過千軍萬馬相擠的獨木橋,如愿進入優秀的大學。
小升初、中考、高考……我們在一座座獨木橋間穿梭,統一格式化的衡量標準,似乎正在把我們培養成流水線下加工的“產品”。
到底是分數重要,還是學習過程中培養的能力重要?
如果我們把小雨放在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教育環境下,他還會是“差學生”嗎?
我們假設小雨在西方的教育環境下,在崇尚學生個人差異和興趣、在上課方式是討論式的歐美精英中學學習。在課堂上,小雨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因不同的見解和同學、老師進行討論;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進行社會調查……
這樣的教學環境不僅能充分發揮小雨的個人能力,也能讓他越來越自信,成為老師和同學眼里的“好學生”。
從小雨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在教育體制上的巨大差異。西方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溝通能力、動手能力和領導力;而中式教育則更注重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和計算能力。
這也就是為什么,小雨在這截然不同的兩種教育體制下,會有好差生的身份反差。
小雨的故事讓小編不禁想起了一部經典電影:《死亡詩社》。
電影里,威爾頓預備學院是一所傳統、守舊的學校,以其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而聞名。然而新學期來校的文學老師基汀卻一改學校的常規,他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讓學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自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開始懂得自己的興趣、愛好、前途和目標。
但基汀的教育方法卻并不被學校所認同,甚至將他開除。原本勵志的故事卻以悲劇的事件結尾,這似乎是在告訴我們,理想終究要回歸現實。
的確,曾經的我們也不乏激情滿懷、想要改變世界,但最后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排擠。因為大部分體系在趨于穩定后,都傾向于維持現狀,改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了被世界改造。
然而也會有那些真正改造了世界、真正成功的人,他們跟隨自己的信念,發掘自身天賦,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
這樣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更多的是在西式教育環境下成長的。
我們不是在說西方的教育體制有多么多么好,而是在說一種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西式教育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學習和反思的地方,也許因為現實,也許因為有關機構不作為,使得應試教育目前無法取得突破。但對于我們自身來說,在可以改變的時候做出改變,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才是人生的正確選擇。
那么,對于小雨的PPT事件,你怎么看?
不妨在留言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發出你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