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國外的對比,從來沒有停止過。
從人物的衣著到妝容,食品到衛生,玩樂到學習,似乎國外真真的就是另外一個星球。
還記得小時候看電影,有個很高很黑很壯的黑人嚼口香糖,筆者驚奇,啊,原來外國人也是這樣吃東西的,為什么口香糖在他嘴巴里那么???
現在反過來看,從小時候很幼稚的一些想法,到現在出國有了更加深層次的體會。國內外的區別,并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做個對比,而是延伸到一個國家的文化,教育體系,以及人際關系。
想象的階段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專屬于他們的特性??赡苡悬c帶刻板印象,但一說起中國,外國人第一反應是什么呢? 功夫。那么中國人談到外國,第一想到的是什么呢?更多人想到的是自由。
雖然現在正兒八經出國了,發現其實沒那么自由。
看一些災難片,動作片,電影里把美國的個人英雄主意發揮的淋漓盡致,自己內心也形成了一個外國人比中國人有正義感的對比。
有個電視節目叫what would you do? 簡單來說就是一群演員演一些比較受爭議的話題,比如當地人對外籍人員的歧視,演員故意說一些帶有明顯歧視性的話,或者直接就是挑釁了,再觀察旁觀者的反應,大多數人都選擇站了出來。
他們敢于發出反對的聲音,在反觀國內,一個老太太訛一個帶著善心扶人的熱血年輕人,導致國內更是冷漠,更是選擇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只為了求個”自?!?。
有時候從電影里也可以看到外的小孩上學很輕松,下午2、3點就放學,丟下輕的快飄起來的書包就出去玩,每天做做白日夢,隨時可以親近大自然,長大之后就從家搬出去,自己完全獨立生活,父母也不會干涉你的生活??粗约寒敃r近40斤的書包,覺得這一切簡直要爽翻天好嘛。
僅僅通過電影和互聯網,外國人的人設就是“熱情,奔放,大好人”。
然而,等你長大了,學習歷史,了解一些人文風情,知道了那些不一樣的世界,特別是現在在楓葉國留學有了更深的體會,真的想對以前的自己說“too young too naive”。
現在對于國內外教育制度,普遍的一個觀點是:
中國的孩子學習成績甩外國的孩子幾十條街。我們初中就刷爛的數學題,他們高中才開始學點皮毛,甚至我們還經過了殘酷的高考。
可是,為什么拿諾貝爾卻是那些高中才開始學我們初中學的東西的外國人?
如果有在國外上過課的人,不管什么課,就算是語言班也行,你會清楚地感受到,在國外學習是真真的靠你自主性。老師會布置作業,但是他不會檢查你做沒做。他會把每一章的重點歸納成 PPT,預習復習以PPT為主,教科書為輔,課后練習題做了不懂的問老師,他們都會很耐心的為你解答。
自主學習的好處是什么,不會扼殺你的思維,你的創造性。
你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的時候,你會看下定義,發現還是沒懂,接著看看書上舉的例子,還是沒辦法理解,就去google一下到底這是個什么玩意兒,這個過程一直不斷的重復這個新的知識點而且變著法的對它加深影響,等你了解之后你會想,那和它相關的還有什么呢?
當然了,學校不會真的讓你完全自主學習,校內有免費的學習中心幫助你各科的學習。
對,各科,你學商科的有商科的老師或者牛逼的學姐學長給你輔導,你學工程的可以借個工具來用用了解到底這個東西怎么運行的,基礎學科,數學,化學,生物,英文就更不用說了,只要你想要,沒問題,學校會告訴你怎么找到想對應的人給你輔導。
那國內是什么狀況呢?填鴨式教育啊,題海戰術啊,因為國家人口基數不一樣,我們沒辦法用自主式的教育來篩選那么多的人,只有通過考試才能最高效率選拔優秀的人出來,但這帶來的結果,就是扼殺了我們的創造性,聯想性。
養成了固化思維之后,就很難再發散,因為很累,你自己要去做許多研究,調查,對比分析結果是否合理,是否是可用的。而現在我告訴你,不用找了,結果就是它,不管理解不理解記住就好了!是不是so easy。
國外看似很放飛自我,但實質上呢?作業必須自己寫,不能照搬,查重超過3%你就零分了(雅思的詞匯替換技能此刻能保命)大量的自主學習,你一天得看多少本書?得查多少資料?這一套下來腦細胞基本不夠了。
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教育體系的轉換,需要多久可以適應?孩子要怎么才能快速適應一個全新的環境?預科,是一個完美的選擇。尤其是國內預科,更能緩沖孩子的適應能力,快速適應西方環境,那么,該如何選擇么?
這個秋天,給你答案!
施強國際教育展
10月21日(周六) 9:00-17:00
杭州求是路8號公元大廈西南裙樓施強國際
海外名校招生官親臨現場招生
資深外教現場語言測評
一對一定制語言學習規劃
等你一起擁抱世界!
注:本文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