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大學,有一門號稱能“改變人生”的課程引起了學生們的追捧。這門課教的是中國古代學者所提出的深奧的中式哲理,學生們要認真閱讀經過翻譯的中國古代經典著作,如 《論語》、《孟子》、《道德經》等,并積極地將教授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授普埃特在當代美國的社會背景下教授中國古代的哲理,讓學生們接觸到了一個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世界觀,還有一系列美國人此前并不了解的思維方式。
改變學生的觀念
在一個充滿挑戰的社會里,自我陶醉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正在呈上升趨勢,而對于人們該如何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這個問題卻有著不同的看法——這聽起來很像現在的美國社會,但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學教授邁克爾·普埃特告訴他的學生們,2500年前的中國也是如此。
普埃特在哈佛大學開了一門名為“中國傳統倫理與政治理論”的課程,目前有700多名學生上這門課,是哈佛大學內排名第三的熱門課程,僅次于《經濟學入門》和《計算機科學入門》。2007年,普埃特第二次開設這門課程時,涌進教室的學生實在是太多了,他們不得不坐在臺階上和講臺邊,甚至連走廊里都是人。為此,哈佛大學將這門課的授課地點換到了桑德斯劇院,這是哈佛大學校內最大的講堂。
中國古代學者所提出的深奧的中式哲理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美國學生?美國《大西洋月刊》報道稱,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這門課程中包含了倫理論證,這是哈佛大學極具挑戰性的核心學習要點之一。此外,普埃特還大膽地向學生們承諾:“這門課程能夠改變你的人生?!?br/>
普埃特的學生們表示,教授的承諾是真實的——利用中國古代的哲理,普埃特為學生們提供了具體的,但又違反直覺,甚至是具有革命性的觀念,這些觀點能教育學生如何才能獲得更好的生活。
去年上過 《中國傳統倫理與政治理論》 課程的學生伊莉莎白·馬爾金說:“這門課完全改變了我對自己、同齡人的看法,也改變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不要過于“深謀遠慮”
普埃特要求學生們認真閱讀經過翻譯的中國古代經典著作,如《論語》、《孟子》、《道德經》等,并積極地將教授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普埃特在當代美國的社會背景下教授中國古代的哲理,讓試圖在社會中立足的青年學生明白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如何才能創建一個更好的社會,如何才能過上充實的生活。
普埃特讓學生們了解的不僅僅是一個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世界觀,還有一系列美國人此前并不了解的思維方式。
與20年前相比,現在的學生求學的目的似乎更為功利化。普埃特說,他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正沿著非常明確的道路,朝著切實的事業目標前進。最近的一份調查顯示,在過去10年中,哈佛大學主修人文學科的學生數量出現了急劇下降,這一趨勢在全美的人文學院中都有所體現。對哈佛的學生來說,金融業是最受歡迎的就業去向。普埃特發現,如今的學生們早已定下了實際的就業目標和計劃,他們在選課時,甚至在參加課外活動時,都會朝著既定的目標靠攏。
普埃特卻告訴他的學生們,在做重要的人生決定時過于“深謀遠慮”、過于理性都是錯誤的。那些中國古代的哲人們會表示,上述這種策略會使人局限于一點,而無法接納其它的可能性。
“那樣的學生根本不會去注意生活中真正能激勵、鼓舞他們的事情,”普埃特說,“而這些事情才能真正使人實現個人抱負、擁有振奮人心的生活?!比粘P∈赂淖兩?br/>
盡管普埃特教授的道理聽起來有點神神叨叨,但這些其實都是早已被全世界人接受的智慧結晶,但卻在現代社會中被遺忘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我們反復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所以優秀并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也持有類似的觀點。
在每一堂課即將結束時,普埃特會考驗一下自己的學生,要求他們把學到的中式哲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我們所學習的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我們,只有從非常平凡的事情做起,改變感受和回應這個世界的方式,我們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好,”普埃特說,“所以我要求他們從這一層面做起。我沒有向學生們傳授什么大道理,我只是想讓他們了解,日常的小事也能改變生活?!?br/>
普埃特布置的作業也不算難:第一步,研究一下對陌生人微笑的感受,為別人開一下門,參與一項興趣活動等。第二步,記錄以上這些行為、姿勢或語言會使得他人產生怎樣不同的回應。最后,把那些能引起積極、興奮感受的行為堅持下去。
在論文和課堂討論中,普埃特的學生們還會研究,根據這些哲學家的思想,生活究竟意味著什么。
一旦學生們對自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找到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之后,他們就會堅持做下去,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提高自身修養是另一個與中式哲學相關的概念,在這一過程中,努力比天資更為重要。
當今社會有一種崇尚做大事、做到最好的潮流,但對于年輕人來說,關注日?,嵤?,知道“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也是非常重要的。普埃特表示,如今中式哲學不僅僅在哈佛校園受到歡迎,更引起了全美范圍內廣大民眾的興趣,“這是一個信號,表明那些一直生活在‘快車道’上的人渴望有所改變,而中式哲學使他們產生了共鳴?!?br/>
【學習要點】
打開視野,中為西用
普埃特希望能打開學生們的視野,讓他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事物,無論是戀愛關系還是就業決定。他告訴學生們,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產生深遠影響。
從小事上培育善良
普埃特要求學生們要有更多的自我認知。他說,一些日常的小事,比如為別人開門,對雜貨店店員微笑一下等等,都會影響到我們的感受,從而改變一天的歷程。
經過一天的忙碌之后,這種良好的感覺可能會影響人的心情。但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因有人插隊而感到的短暫不滿,又會對人生大事產生怎樣的影響?普埃特說,從中國哲學的角度來看,所有的事情,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意識到并了解到什么事情使得我們有所反應、感到快樂或悲傷,這樣我們才能對自己有更多了解,并能進入新的層面。
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提升這種善良的品質。普埃特說,只有在小事上培育這種善良的天性,一個人才能真正成為具有驚人影響力的杰出人物,改變自己以及周邊人的生活,并最終改變這個世界。
從心靈出發做決定
美國人傾向于認為,人類是理性的生物,依靠大腦做出合乎邏輯的決定。但在中國古代學者的觀念中,“頭腦”和“心靈”其實是一樣的。
普埃特告訴學生們,心靈和頭腦是緊密相連、難以分開的,兩者都無法獨立存在。從晚飯做什么菜,下個學期選什么課,到選擇哪個職業,跟誰結婚——無論是普通的還是意義深遠的決定,只要人類做出選擇,就會將理性和感性的方面整合在一起,得出一個心靈和頭腦都能接受的結果。
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普埃特稱,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順應自然,而不是用我們所認為的“理性抉擇”將自己封閉起來。就像練鋼琴熟能生巧一樣,我們應該在每天的生活中訓練自己,讓自己以更開放的態度接受各種經歷和現象,這樣才能在面臨抉擇時摒棄焦慮,從心靈和頭腦兩方面出發,自然地得到正確的答案。
普埃特還教育學生,即使自己心情不好,也要待人友好;即使感覺不快樂,也要向他人微笑。這些舉動都會給自身的感覺和行為帶來切實的變化,甚至能徹底改變一個人的處境。
【學習成果】
中國哲學改變了生活
亞當·米切爾是理科天才,他進入哈佛大學原本是想主修經濟學。米切爾說,無論是在哈佛還是在社會上,美國人都傾向于從理性的角度來思考未來,“我們列出所有的優點和缺點,然后做出決定。這種做法會使人沿著自己擅長的道路走下去,這條路的風險比較小,但獲得的成就感也不大?!?br/>
大二那年,米切爾選修了中國哲學,他開始意識到,自己過去的思考方式太狹隘了。他開始選修自己感興趣、但并不擅長的課程。他發現,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付出努力,這一過程讓他更有滿足感。此外,他還更注意自己給周圍人帶來的影響,以及周圍人對他所產生的影響。
米切爾開始投身外語學習,如今,他是一名研究地域關系的研究生。米切爾說:“我很高興地發現,普埃特教授的承諾實現了,這門課確實改變了我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