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g在英國,Ching家Didi傾情代言
來自英國的最新鮮資訊和最給力干貨
春節的時候回國,與親戚朋友聚會聊的最多的話題便是孩子的教育。關于教育問題,每個媽媽都有或多或少的焦慮。于是乎,這期我就想和大家來聊聊在英國的這些年我遇到的各式媽媽/爸爸,聊聊英國父母是如何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的。從英國父母培養孩子的方式上,中國媽媽們也許能有一些借鑒和啟發。
媽媽A。她是我原來公司的部門經理,她先生也是一個中層經理。兩人的收入明顯高于英國普通中產,算得上upper middle class??伤麄冎挥幸粋€女兒,要知道,在英國獨生子女是非常少見的,人們要么選擇不生,要么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在一次聊天中,她告訴了我她的想法:與其隨隨便便養幾個孩子,不如用心培養一個孩子。
她家女兒從小就在私立小學學習,參加了很多學校的社團活動和訓練,再加上自己安排的課外興趣班,一周的時間排得滿滿的,她媽媽總是調侃說女兒比她還要忙。
在媽媽的全力培養下,女孩可以說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且能文能武。A曾帶著她來過幾次我們的辦公室,女孩舉止間落落大方、自信從容。
她女兒小學畢業后,考入了Wycombe Abbey School(英國最好的女校之一),一路學霸人設,去年順利考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
我有次和原同事聚餐時聊起A和她的女兒,大家都說A的育兒風格和凱特王妃的媽媽很類似。也許將來有一天,我們也會在報紙上看到她嫁入王室或者成為政府部長的新聞。
爸爸B。他是英國某省政府某部門的大頭,對應國內差不多是局長或者廳長這樣的級別。他太太是個家庭主婦,他們有三個兒子。他們對孩子進行了不可思議的放養,兒子的擇校都是就近原則,任由孩子發展。
他的大兒子初中畢業后,并沒有繼續讀A level,而是選擇了水管工人的職業教育,畢業后成為了一個自由職業者(英國水管工的收入很高,需要提前預約,工作時間很自由);他的二兒子喜歡音樂,大學報考了流行音樂專業,現在和一群朋友一起搞音樂(收入還不是很穩定,所以目前和父母住在一起);最小的兒子,可能是我們眼中最正常的孩子,一路公立學校,考入格拉斯哥大學。
雖然三個孩子性格、志向各異,但B對他們沒有絲毫的區別對待。從B的言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對兒子們選擇的尊重,對他們自由發展的認可。
媽媽C。這是一個在英國的中國媽媽,算是一個陪讀媽媽吧。她希望女兒能在英國接受教育,又擔心女兒太小難以適應(6歲的孩子也沒有全寄宿學??梢赃x擇)。于是她自己先申請了一年制的碩士,然后又申請了博士,一邊陪女兒,一邊自己讀書。
雖然按照政策她可以讓女兒入讀免費的公立小學,但C還是選擇了私立預備小學。她認為自己不可能一直陪讀下去,等女兒考入初中的時候,她也該畢業回國了。
她朋友圈最常曬的,就是和女兒一起學習的場景。耳聞目染之下,女兒雖沒有任何額外補習,但成績依然在top set,英語寫作和閱讀水平超過了同齡的英國孩子,妥妥的小學霸一枚,真正的別人家的孩子。上次見她,她正安安靜靜地坐在沙發上翻閱一本有關二戰的書。熱愛讀書的孩子,學習能力一定不會差!
媽媽D。她和她丈夫都是醫生,高收入人群。他們家的教育觀念和我們家很像:全力培養孩子們。他們家有三個年齡相近的兒子,全部在私立中學讀書。昂貴的學費讓他們不得不賣掉原來的大房子換成了一套較小的房子,用差價補貼學費。三個孩子從8歲入學到18歲畢業,學費*3之后,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
他們本想讓成績最好的大兒子中學換成公立學校,可孩子不愿意(在學校里很受老師和同學的歡迎)。學校為了挽留他,還給了他一份20%學費的獎學金(英國中學的獎學金是榮譽性質,數額基本在學費的5%-10%)。在大兒子的堅持下,父母只能咬牙降低生活品質,供三個兒子上學。
令人欣慰的是,三個兒子一直很出色。大兒子考入了帝國理工的IT專業(當年拒絕了劍橋入讀的帝國理工,讓我很吃驚。但他的理由很充分,帝國理工的專業更強,和企業合作更密切);二兒子去年考入了劍橋大學建筑系;小兒子GCSE 11科全是A*,目標是劍橋大學經濟系。
回國后,我被媽媽們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學好英語。這是一個非常老生常談的話題,答案也一貫如此簡單:多讀,多看。
這次回國,遇到一個老同學,她女兒只比我家女兒大一歲(我女兒6歲,她女兒7歲),已經可以說一口很流利的英語了。她是我遇到的唯一一個可以和我家女兒用英語交流的同齡孩子,她的秘訣也是多讀、多看。多看英語動畫,多多閱讀英語原版書籍。
這次回國,我買了一套《書蟲》系列叢書,和國內家長相反,我是拿來讓孩子們中英文對照認識中文的。這套書用簡單的語句重述了很多經典,對低齡孩子們來說,讀原著也許太難,如果只是想要了解故事背景、知道書中的知識點,那這套書就足夠了。
每次回國,我家孩子的中文都會有很大的進步,可見大環境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想要讓孩子學好英文,我建議可以利用假期來英國插班上幾周課,讓孩子徹底沉浸在英語之中,往往會有意外驚喜。更何況,這也是一個留學的預體驗。在花大價錢來英國留學之前,先體驗一下,看看孩子是否適合英國的教學方式,這是參加任何夏令營都不能得到的經驗。
最后,這幾天有許多家長向我咨詢關于英國九大公學的申請,我在這里就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傳統的九大公學,提供的是13-18周歲的教育,一般需要在year 5那年就完成預注冊,然后先參加11歲時的一個預考,學校會發一個conditional offer。學生在兩年后,也就是13歲的時候再參加common entrance test(CE),通過考試后才可入讀公學。
我的經驗告訴我,一個在英國公立小學系統中接受教育的學生或者國內學生直接考公學,會非常非常難。對于意向傳統的九大公學的學生,建議提前來英國私立預備小學過渡2年。
Ching有話說
英國家庭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和中國家庭最大的區別,就是把孩子看成一個單獨的個體,努力發掘孩子自身的個性,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我想,這應該是中國父母們在教育問題上最需要向英國父母們借鑒的吧。另外,我還想和在英國陪伴低齡孩子讀書的陪讀媽媽們說幾句。陪讀,焦慮是一定會有的,但偶爾也可以“佛系”一些,孩子讀書的興趣需要慢慢培養。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牽著蝸牛散步雖然慢,但也可以欣賞不一樣的風景,最終蝸牛會站在高處等著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