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格局,經歷越多,孩子就會越談定、豁達。
01
西班牙旅行的時候,碰到一對中國父子。父親因為到歐洲出差,帶著孩子一路游歷歐洲城市,在巴塞羅那,然后又去巴黎。
他的父親研究生畢業之后,赴國外工作,若干年后回國內的一個大型企業工作。你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種平和和從容,見過外面的世界,也知禮節。
孩子很開心,在高迪建筑的展覽館出來之后,他的父親說,我覺得今天2小時的參觀,收獲并不會比學校里一學期的藝術課少。雖然我們請了假,但我們行萬里路,都是知識。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父親這樣贊嘆多元化培養的妥當。
吃飯的時候,他說了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
我總覺得,我們那一代人,是有貧窮基因的,沒有良好的物質條件,也沒出去見過世面。這樣的基因,是囿于自身以及上一代人的局限。所以,一直到成年之后,都會有一種對生活的不安全,希望拼命賺錢,希望出人頭地,拼命地用物質裝點自己。而我希望,下一代人,不會是這樣。
所以,他盡可能多地讓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見外面的人。
他的孩子今年十歲,衣著樸實,會坐長途巴士去巴黎,也可以與人用英語流利地交談,低調而內斂。
見到這對父子,讓我想起一句話:
父母見過世面,對孩子真的很重要。
02
有一次,在小區遇到一個奶奶帶著小孫女玩滑梯,那個小姑娘看起來三四歲的樣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從帶門禁的單元門里出來,很向往地說:“奶奶奶奶,我也想住刷卡、有大花園、能玩沙子、鉆洞洞的房子!”
奶奶聽到這話,不假思索開啟唐僧模式:
哎呀的我祖宗,這房子哪是咱們住得起的,就你爸你媽那點工資,一輩子不吃不喝也買不起北京的一套房子啊,能供你上幼兒園已經不錯了……
小女孩很失望,已經有自尊心的她看了看四周,眼圈紅了,撇撇嘴想哭但沒哭出來。
她在滑梯上待了大概幾十秒,滑下來后跟奶奶說:“咱們走吧。”
那一瞬間,我很心疼那個小姑娘,天真無邪的她,懷揣美好的夢想,希望自己也成為住在新房子里的小公主,卻被奶奶當頭棒喝,生生切斷了向往。
我多希望奶奶說出口的是:“行,回去跟爸爸媽媽說讓他們努力工作,爭取咱們早點住在這樣的好房子里?!?br/>如此,既呵護了孩子的美好,又在她心里種植了努力就有可能實現愿望的種子。
生活中最常聽見的、讓孩子無比沮喪的話,就是這些吧:
我們哪兒買的起;我們哪兒吃得起;我們怎么能和他們家比呢;
你就不應該想要這東西,知道這要花掉你爸媽的多少工資嗎……
它們似一把把利劍,讓孩子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扼殺了孩子對未來的期待,將他們禁錮于眼前的一粥一飯。
03
有人或許會說,美好是用錢堆起來的,沒有錢,談什么美好?
講真,美好還真不一定和錢相關。
過年前置辦年貨,超市里的車厘子普通的也要七八十塊一斤,對于一般的中國家庭來說都是比較奢侈的水果。
我們一家三口經過車厘子的貨架時,一個小男孩兒正膩在那里不走,他不哭不鬧,只是對著旁邊的一對夫妻重復:“爸爸媽媽,我還從來沒吃過這種水果呢?!?br/>夫妻倆對視一眼,有點為難。
但猶豫了片刻,爸爸深呼吸一下說:“沒吃過咱就買兩斤嘗嘗,爸爸申請初二值一天班,就能買五六斤了呢!”
轉過頭,爸爸就把一包稱好的牛肉放回柜臺,媽媽小聲嘀咕:“那可是你最喜歡的醬牛肉!”
爸爸的回答很是讓我觸動:
我少吃一口沒事兒,也不是沒吃過。孩子得多見識見識,他吃過了可能覺得也就是那么回事兒,也許更喜歡吃了,但咱不能斷了他想嘗嘗的念頭是不是?
這位爸爸口中“想嘗嘗的念頭”,就是孩子對一種事物或者一種生活的向往,這種向往很大程度上是讓生活更美好的原動力。
04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同于有錢的父母。他們往往具備的是:非常努力,也非常勤奮,有以此拼搏而來的經濟基礎,有后天他人和自我養成的教養,最重要的,是擁有對萬事萬物的平和。
他們讓孩子知道,一個人非常努力,是可以有機會成功的;一個人不應該囿于江湖,而是應該走南闖北;一個人不需要為了物質而束縛自己,有更廣闊的天空可以去走。
所以,父母見過世面的孩子,更容易對物質保持一種天然的寧靜,對欲望有天生的收斂,對精神有無限的渴求。
因為他們從小不缺少物質,所以,不需要用買買買來滿足自己;因為從小被不斷地滿足,所以沒有那么一刻會因為得到而炫耀;因為他們走過大山大水,所以不會局限于眼前的一切。
我很喜歡一句話是,父母是孩子的終身相伴者。他算不上導師,而是風雨前行的那個人。作為父母,和孩子走一路的時候,必須跑得非常努力,這樣,孩子也會努力跟上你的腳步。
————小編打廣告的分割線————
........................................
這個暑假讓,不如就帶著孩子來
浙江施強國際培訓學校
全英文式教學環境
全方位的英語培訓指導
與中外教一同分享那些不知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