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父母與孩子之間,注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離別。
面對母子的分離,縱使是充滿擔心和焦慮,也要明白,孩子的世界里,我們無法為他掃清所有的障礙和誘惑,他所要經歷的挫折與失敗,光榮與苦楚,一樣都不會少。
前幾天朋友圈刷爆了一則由輔導孩子作業引發的悲劇,一位爸爸在輔導孩子作業的過程中,突發心梗,去醫院放了倆支架。
一石激起千層浪,辦公室及朋友圈的媽媽們,群起而吐槽:
“這算啥,老娘早就練就了金剛不壞之身,每天輔導作業都會被娃氣得心肝脾肺五臟俱疼!”
“看著孩子熟睡的臉,心中懊惱萬千,發誓第二天再也不吼他,結果到了第二天,依然濤聲依舊”。
“所幸大寶還在上幼兒園,不擔心會被氣得回奶,讓老二沒飯吃”
一群原本陌生的媽媽,此刻迅速熟絡起來,一見如故。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派親和;一寫作業,河東獅吼,暴跳如雷,每個陪寫作業的媽媽,都是上輩子的折翼天使,來到凡間經歷劫數。
我家小子今年二年級,說起寫作業這事,也是窮盡了我七年來的所有耐心,心理學、教育學的道理懂再多,那一刻也是難掩洪荒之力。
前六年塑造的溫柔可親好媽媽、知書達理好妻子的人設,蕩然無存,英明盡毀。為了挽救我千瘡百孔的形象,我決定做些改變。
改變源于我想通了三件事:
第一,作業是孩子的事,不是我的事,他的作業完成不好,應該他自己去承受,而不是我來背鍋。
第二,承認自己不是完美的媽媽,無法做到對他傾其所有的精力,還能兼顧自己的事業和追求。
第三,他與我終是要分離的,我既然不能一輩子護他,就應該盡早放手讓他學會成長。
在同孩子幾次深入地交談(要求)后,我便開始了在書房里看書、寫作的靜好歲月。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無數次地拒絕過他一做題就開始的絕命連環呼,無數次怡然自得地看著他一寫作業就口渴、肚子餓、胳膊癢、要上廁所的表演,無數次見證他在上床的最后一刻還在含著淚崩潰地趕作業,也無數次淡然地面對被老師在微信群里點名批評的作業……
一段黑暗的日子后,他學會了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學習,自己檢查好作業,我終于有了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更重要的是,我又成了那個“溫柔可親”的好媽媽!
媽媽和孩子之間也是有邊界的。
媽媽過度焦慮地參與到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中,其實是自己已經越過母子邊界,侵入到原本屬于孩子的領地,做了本應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又常常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他,自然總是會落到雞飛蛋打的局面。
我們還要明白,縱然焦慮的我們有十萬個足夠讓我們去監督孩子把作業寫好的理由,也抵不過一條:只有媽媽學會放手,孩子才能學會成長!
在做咨詢的過程中,曾有一位大學生來訪者,在接受診療的時候,他已經休學在家三月。
他的媽媽對他有著無微不至的愛,以及從來就不敢放手的焦慮。
初中的時候,擔心他會偷偷地去玩街機,于是每天陪他上學放學,在遭到拒絕后,改為尾隨,在他的身后遠遠地盯著,一盯就盯了三年。
高中住校,不厭其煩地讓生活老師多關注兒子,有沒有多喝水,吃的好不好,衣服穿得夠不夠。
上大學的時候,他在校門口玩手機,媽媽為他鞍前馬后辦入學手續、鋪床疊被、疏通舍友關系……
然而,令媽媽沒想到的是,自己用完整一顆心澆灌出來的孩子,不到一年時間,就因成績掛科太多,上課曠課,沉迷網絡游戲,生活不能獨立,不得不休學。
在與咨詢師一步步深入地交流中,他聲淚俱下:我愛我的媽媽,可是我也恨她!
他說,自己永遠活在媽媽監督和質疑的眼光中,永遠都是那個什么也不會做,什么也做不好的小孩。買什么牙膏、穿什么衣服、看什么書、學什么專業、有什么興趣愛好,全都需要媽媽來選擇。
自己一面排斥媽媽的過度侵入,另一方面又沒有獨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只能依靠媽媽的幫助,于是總是痛苦不堪,找不到自己真正存在的意義。
他明白虛擬網絡世界于他是一種如吸食鴉片的幻覺,但是,他還是無比享受在這個過程中的自我喚起,體驗到一種從來就沒有過的、自己可掌控的、被鼓舞和被認可、自己可以成為自己的感覺。
在這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父母與孩子之間,注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離別。
面對母子的分離,縱使是充滿擔心和焦慮,也要明白,孩子的世界里,我們無法為他掃清所有的障礙和誘惑,他所要經歷的挫折與失敗,光榮與苦楚,一樣都不會少。
孩子終歸需要獨立面對成長,誰也替代不了。而做媽媽的最高智慧,就是學會放手!
最近,一部叫《零零后》的記錄片很火,主角是幾個“00后”孩子。
一個叫錫坤的小孩,小時候是個淘氣包,會搞很多的小破壞,但是,他的媽媽對他表現出無條件的耐心、包容和支持,他的童年過得無憂無慮。
他有一個完美媽媽,會事無巨細地給予他最科學的照顧,殫精竭慮地考慮他以后可能會面臨的種種挫折,并提早進行干涉。
錫坤喜歡魔術,媽媽一邊支持,一邊擔心學魔術不足以讓孩子生存;錫坤想當科學家,她一邊鼓勵,一邊又擔心以后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她不允許孩子獲得焦慮、無助或失望的體驗,她更擔心孩子遭到一丁點的挫折,哪怕只是指向未來的挫折。她厲兵秣馬,以萬能母親的形象,不斷越過孩子的邊界,去承擔原本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去掃清孩子本需要經歷的憂慮。
12歲的錫坤不再如兒時般無所畏懼,他總是表現出需要母親的幫助,但是又會在母親囑咐他的時候,表現得沉默和不耐煩。
他12歲了,卻活得像個小寶寶。
錫坤對自己的媽媽說,他想回到媽媽的肚里子去。媽媽聽了很是感動,而從一個心理咨詢師的角度,我卻是無比地擔憂。
一面是不愿意放手的媽媽,一面是只愿意停留在嬰兒期的孩子,媽媽不舍得分離,孩子不愿意長大,面對未來的世界,該如何去過好這一生?
記者問錫坤:你長大了,你覺得對媽媽來講意味著什么呢?
錫坤答:對媽媽意味著要離開我。
媽媽問:誰離開誰?
錫坤再答:你離開我。
是的,所謂成長,就是母子逐步完成分離,孩子獲得獨自生存能力的過程。
在大量的咨詢中我們發現,母子之間的難以分離,很多時候,是媽媽舍不得放手。
媽媽們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智慧,才能真正明白,在與孩子之間,你是你,他是他,他屬于更加廣袤的未來,他并不屬于你。
懂得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才是一個媽媽的最高智慧。
錫坤在等媽媽離開,而你,是否開始在學會放手,讓你的孩子學會獨立成長?